1. 首页 > 儿童故事

“四不像”与谭邦杰

“四不像”与谭邦杰

  1950年春,报纸上登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快去看,北京西郊动物园正在展出‘四不像’!”动物说明牌上也写着同样的名字。

  动物园万头攒动。人流中,有位面庞白净、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挤到栅栏前。“哎呀,假的!假的!这哪里是真正的‘四不像’,分明是驯鹿!”他不禁惊叫起来。他就是曾在东北大学担任过副教授的动物学家谭邦杰。

  谭邦杰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青年时代的谭邦杰一心“科学救国”,他想,人生一世,总应该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这辈子就钻一钻动物学吧!他最爱看的书籍除了国外出版的动物学书籍外,还有《大卫日记》,每每读到“‘四不像’——麇鹿——大卫鹿”的那些段落,心里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

  麇鹿是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这种动物民间也叫“四不像”,原产我国,商末周初最为丰富,到秦汉时代已变得极为稀少了。有人认为,麋鹿可能在汉朝时就已经灭绝了。但也有人认为,直到明代,甚至清初,在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还有残余的麋鹿生存,只是已极为稀少。

  谭邦杰想起,在清代,北京有位传教的法国神甫阿尔曼·大卫。他既是一位身披黑袍,手捧圣经的神甫,又是一位热衷收集珍稀动植物的学者。1865年的一天,大卫神甫走出西什库教堂,来到了曾作为元、明、清三朝的皇家猎苑南海子。只见这里围墙高筑,九门紧闭。他早就听说里面放养着各种珍禽异兽,每年冬春之际,皇帝都要来此纵鹰犬,捕禽兽。这里有条禁令:“私进者斩。”他只好沿墙转悠,偶然发现墙外不远有个土岗,连忙登高而望,终于瞥见了外国人闻所未闻的“新”的物种,它们三五成群,或觅食,或漫步、或逐奔、或喧闹……”

  这天深夜,他按照约定的时辰,摸到了南海子的高墙下,月色朦胧。大卫战战兢兢地从墙外递进10两银子,墙内的守卒接过来,放在手里辨认了好半天,于是递出了一张麋鹿皮和一个麋鹿头骨。大卫借着月光一看,心中暗喜:“哈哈,正是它,正是它!”他又递进去10两银子。守卒又递出了一张麋鹿皮和一个麋鹿头骨。

  大卫喜出望外,有这两个头骨,两张鹿皮,他已心满意足了。这些珍宝很快运回法国,被珍藏在巴黎博物馆内。专家们确认这是动物学中从未收录的“新”物种,按照动物学惯例,它被定名为“大卫鹿”。这消息很快传遍欧美,整个动物学界为之轰动。这以后,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先后从中国弄去了30多头活麋鹿。

  1894年,北京郊区一场大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四不像”汇入夺路奔逃的人流。逃难饥民眼前一亮,这到嘴的食物岂可放手?谁还在这个时候考虑到它在动物学上的重要价值呢!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饥民口中余生的几十只“四不像”也全部丧生于战乱。从此,曾世代繁衍于中国大地的“四不像”从它们无比依恋的故土上消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独具慧眼的英国贝福特公爵十一世,保护了“四不像”这一珍稀物种。

  1894年至1901年,酷爱动物的贝福特公爵十一世看到豢养在法、德、荷、比四国动物园的几十头“四不像”数量日减,十分担忧,于是不惜重金,买下了世界上仅有的18头“四不像”,放养在草木繁盛的乌邦寺别墅的宽阔的庭院里。但是,18头中竟有绝大部分因年老而丧失了生育能力。他像保护风中残烛那样,精心护养着濒临灭绝的“四不像”。

  1896年5月,两头年轻的麋鹿顺利地繁殖下第一胎。老贝福看到了希望,他更加倾心于“四不像”的饲养和管理。10年过去了,“四不像”繁殖了72头,已经小有规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饲料不足,人们也没有心情精心饲养、管理它们,约有半数的“四不像”死于疾病和饥饿。

  1940年以后,贝福特十二世继承了爵位和包括255头“四不像”在内的全部家产。第二次大战期间,空袭频繁,乌帮寺随时有被轰炸的可能,于是贝福特设法将世界上惟一的一群“四不像”分散到世界各地。从1944年起,他把自己养的一部分分散到国内外各大动物园,供人观赏,并在世界各地繁殖。

  谭邦杰被北京动物园内的这群假“四不像”搅得心绪烦乱。他想,这个著名的“万牲园”,如今只有一群猴子,几只老鹦鹉和一些常见的毫无价值的小鸟……眼前的景象和我们地大物博的祖国,多么不相称啊!

  1951年,谭邦杰被调到北京西郊动物园,当上了动物园主任。他走上任,组织人力,四处考察,搜集各种珍稀动物。那年,他们从广西运回了整整一车皮珍禽异兽,其中还有极为稀少的新种白头叶猴。他曾数次率队出国,交换动物,互通有无。他受外贸部委托,在黑龙江、山东勘测规划了我国第一批毛皮兽饲养场的场址,并为他们培训了专业人才,他又亲自编写、翻译了《野兽生活史》、《哺乳类动物图鉴》、《动物园工作手册》、《太平洋区的哺乳动物》、《我们的长鼻子朋友》等书,报刊上也经常刊登他撰写的有关动物科普的文章。他对保护、繁殖、发现我国的动物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普及动物的知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动物园的起死回生,有他日日夜夜凝聚的心血!

  然而他常常感到遗憾,动物园里缺少真正的“四不像”——国宝麋鹿。

  1952年春,他收到一封电报,说是在内蒙阿尔山捕到了一只“四不像”。谭邦杰心想,可能又是假的吧,不管如何,他还是派人火速将它运回,一看,果然又是假的。这是一只驼鹿。

  误会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名称。在我国,有四种动物都被老百姓称作“四不像”,除麋鹿外,还有大兴安岭鄂温克人蓄养的驯鹿,大兴安岭南部的驼鹿,安徽黄山一带产的苏门羚。老百姓总是习惯于把形状怪异的动物叫做“四不像”。

  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拥有真正的四不像呢?谭邦杰望眼欲穿!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56年,伦敦动物学会送给中国动物学会4头麇鹿,交接仪式在北京动物园举行。许多中国人,第一次看见了祖国的国宝比大熊猫更为稀少难得的麋鹿。谭邦杰也目睹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海外游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坎ke曲折,终于回来了。谭邦杰的眼圈红了,他哭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ushi20.com/ertong/26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