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儿童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整理

关于孔子的故事整理

孔子的故事

相传孔子的一名学生在煮粥的时候,发现锅内有脏东西。他赶忙用汤匙将它捞起,正想将它倒掉的时候,突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因此便把它吃了。凑巧孔子进入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不问原委教训了那名煮粥的同学。当经过一番解释后,大家才了解。孔子特别感慨的说:即便是我亲眼见到的事情都不一定真是,况且是道听途听呢?

孔子与颜渊

颜回字为子渊,是鲁国人。在孔子的众多弟子当中,颜回是其最为赏识的一名,觉得他不仅好学并且不违仁,最有希望继承自己的志向。

孔子说:颜渊这人,他可以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可以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一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如果别人发愁都来不起,颜渊却仍然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一名贤人啊!

孔子觉的,自己跟颜渊之间最可以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

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孔子认错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响,对子路说:山的那边在打雷和下雨,为何还要赶着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孔子从未见过大海,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于是孔子一行乘车到了海边的朐阳山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爬上了山顶,只见水天相连,海阔无际,他们都兴奋极了这时,孔子感到又热又渴,他让颜渊下山去舀海水来喝

颜渊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听得身后有人在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回头一看,是个渔家孩子,于是就问他笑什么那个孩子说:海水又咸,又涩,不能喝说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递给了孔子

孔子喝了水,解了渴,十分感激那个孩子,正想道谢,忽然海风吹来了一阵急雨,子路一看着急了,大声嚷道:糟糕,现在到哪里去躲雨呢?

那个渔家孩子对大家说:你们都不用着急,请跟我来!说完,那孩子就把孩子一行领进一个山洞,这是他平时藏鱼的地方孔子站在洞口边躲雨,边哲学雨中的海景,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诗: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孔子的三个弟子都齐声赞扬孔子的诗做得好,那孩子却持反对态度,他对孔子说:千层浪万点坑,你有没有数过?孔子心服口服地对孩子的反诘表示赞同

雨停后,那孩子又到海上打鱼去了孔子回想起刚才发生的几件事,歉疚而又自责地对三个弟子:我以前讲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看来这并不妥当,还是应该提倡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在当时已是名扬天下的贤人,但是,在一个孩子面前,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勇于承认

孔子择婿也讲条件

孔子曾说公冶长可妻之以女,当乘龙快婿,孔师母不以为然地说:你门下有十哲四科,何人不可作女婿,而偏偏把女儿嫁给这个仍关在监牢里的人?

孔子说道:你们女人哪里知道许多道理!我门下虽然有十哲四科,却没有一个完人,根本不配作我的女婿。

如果讲品德才学,颜渊最好,但他虽然好学,却不幸短命。倘若妻之以女,吾女势必寡居。

闵子骞家有后母,衣芦忍冷,以女妻之,徒遭冻绥。

冉伯牛撄癞疾,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为之妻者,能无患乎?

仲弓犁牛之子,父贱行恶,婚姻二字,更无待言。

再言政事:冉有则鸣鼓而攻,子路则不得其死,可妻乎?不可妻乎?不言而自喻矣。至于宰语,宰语昼寝,其为黑化可知。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行同奸商一般,与我诗礼之家,非门当户对。

若文学子游,庶可称为佳婿矣,无奈他是南方人,往来不便。子夏丧明,晚景日非。故我皆所不欲。

今公冶长虽在缧绁,究非其罪,对女儿终身,毫无妨碍。

孔子的这一番大论,说得孔师母口服心服,于是公冶长成为孔子女婿的唯一人选。

圣明如孔子,为女择夫君,仍然脱不了世俗的观念。

孔子的故事两则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根据记载有一次孔子受困于陈蔡一带的区域,已有七天未吃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日,他的弟子颜回在外讨回来一些米煮稀饭。但在饭快要熟时,孔子竟然看见颜回使用手抓取锅内的饭吃。

孔子装作不知道,待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与我说,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可以进食,岂能够自行先吃呢?

颜回一听,赶忙解释说:「夫子您误会了,刚刚我是因为见到有煤灰掉入锅内,因此将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听后感概道:「人最为可信的是眼睛,但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因此所可依靠的是心,可是心却也有不足靠的时候啊。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孔子的故事

相传孔子的一名学生在煮粥的时候,发现锅内有脏东西。他赶忙用汤匙将它捞起,正想将它倒掉的时候,突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因此便把它吃了。凑巧孔子进入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不问原委教训了那名煮粥的同学。当经过一番解释后,大家才了解。孔子特别感慨的说:即便是我亲眼见到的事情都不一定真是,况且是道听途听呢?

眼见未为实的孔子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营销启示:

  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孔子是怎么死的

一群在办公室里待腻了的编辑,耍着大刀,拎着长枪,耀武扬威,集体出门去旅游了。

  他们要去的地方,就是豺狼虎豹待腻了的所在深山老林。

  这座山,以前从没有听说过,但它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原第一怪峡。

  单位里的车赶到山脚下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暮色四合,鬼气升腾。

  茫茫白雾中,主编从车上走了下来,放眼四望:咦,联系好的农家在哪里?不是说好来接车的吗?

  突然,一个幽暗佝偻的背影出现在主编的视线里,那背影,孤零零地伫立在50米远处的断崖边。

  主编马上想跑过去问一下,但似乎又想到了一点别的什么(孤魂野鬼、荒村公寓,等等),于是,他转头对王秋声说:这个表现的机会留给你,你去向那个老头儿打听一下。

  不解真相的王秋声一蹦一跳地跑了过去,在那个背影的身旁站定:大爷,您好,您在这里干什么?

  那背影转过头来,果然是一位面容沧桑的老人,脸上还透着青气。他指了指白雾缭绕的断崖,慢悠悠地说:你是来旅游的吧?别叫我大爷,太客气。告诉你吧,老子已经死很久了,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闻听此言,王秋声接连打了三个趔趄,老人一把拉住王秋声的手,霎时,一股清凉的气息传了过来:你戴着眼镜,算是个文化人吧?

  算是吧,我不太确定。

  老人一脸淡定:那好,我请教你一个问题。老子的死因你已经知道了,那你告诉我孔子是怎么死的?

眼见未为实的孔子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营销启示:

  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孔子的延伸教育

文/赵元波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应当把对学生的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不放过对学生教育的哪怕是任何的一个细节。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课余时帮助自己的父亲给瓜田里的瓜秧锄草,不小心把瓜苗给铲断了。曾参的父亲见了,十分生气,抡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就打。曾参呢,不躲不闪,倔强挺立,任凭父亲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直至昏倒在地。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让曾参不要来上学了。曾参不明白自己哪儿错了,就托人去向老师请教原因。孔子说:做子女的有了过错,父母拿小棍子敲打,子女应该站着受罚,这没错;如果父母用大棍子使劲儿地打,做儿女的就必须赶快逃离,以免受伤。可你曾参却在父亲暴怒时,宁愿被打死也不跑开,这不是要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仁吗?曾参听了,十分惭愧,自己任由父亲责打,那样就使自己的父亲陷入了不仁的境地,过错并不比不孝敬父亲轻。曾参后来撰写了《孝经》,被后世尊称为孝圣。

按一般人的想法,曾参的不孝行为毕竟发生在家里,是家事,作为老师的孔子不闻不问,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样的话,曾参是成不了孝圣的。曾参成了孝圣,恐怕同孔子把教育学生的事由学校延伸到校外直接相关。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延伸教育方式,或许对今天的我们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孔子的“失信”

  《论语颜渊》中有这么一句话: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

  但是就是教育我们言而有信的孔子,自己却公然失信于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的时候,在陈国生活了三年,孔子和弟子也没什么作为,恰逢当时晋魏两国相争,经常攻打陈国。于是孔子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陈国,前往卫国。

  但是到达卫国蒲地的时候,不巧卫国当地发生了叛乱,卫国的逃亡大臣害怕孔子去卫国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下令不准孔子入城。叛军们只知道孔子的大名,不知道长什么样。为了摆脱叛军的纠缠,孔子一行人只好向天发誓不去卫国。

  可就是在刚离开蒲地,孔子马上命令弟子直奔卫国首都帝丘。弟子子贡就问:盟约难道可以撕毁吗?孔子脸上一点羞愧的样子都没有,笑嘻嘻地说:我是被逼着宣誓的,那些话我都不信,神怎么可能信呢?说完一行人就奔着卫国去了。

  其实孔子的行为并不是失信而是一种变通。

  这就好比一个歹徒拿刀架在了你的脖子上,要你做什么事,你都会答应,但是你心里并不愿意。

  而遵守诺言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你心甘情愿地答应对方的要求,并努力完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ushi20.com/ertong/118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