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儿童故事

关于大师的故事整理

关于大师的故事整理

弘忍大师上泰山

  弘忍大师行年八十登泰山日观峰观日出。当他到达中天门的时候,碰上了也来游山的弟子。弟子见老师如此年尊还敢于攀登岱岳,惊异地说道:山路如此险峻,大师是怎么上来的啊!

  大师说:我登上石梯的第一级,再登第二级,再登第三级,一级一级攀登,就上来了。

  弟子又说:前面的道路更加艰险,我师怎么上得去呢?

  大师回答:我登上石梯的第一级,再登第二级,再登第三级,一级一级地攀登,大概就会上去吧!

  弟于非常钦佩大师的毅力,惊叹地说:是什么力量使大师如此坚强?

  大师回答说:因为我相信,日观峰在上边。

大师1

罗宋是位恐怖小说大师,他写小说入了迷。

有一天夜半时分,一个似曾相识的男人来拜访他。

他自我介绍说:我叫丁未,是你笔下最常用的人物,也是死亡次数最多的那一个。

罗宋有点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你怎么会从书里跑出来?

因为你把我的形象刻画得太传神了,所以我就有了灵魂。

罗宋半信半疑。

我脖子上有一颗痣,和你笔下的人一模一样,不信你可以摸摸看。

罗宋伸手去摸,果然有一颗痣,他惊呆了。

你来找我干什么?

是这样的,在你的作品里,咱们是搭档。可是每次到结尾的时候,你总是把我写死,自己却活得好好的。我觉得这样不公平。

那怎么才算公平呢?

你死,我活。

罗宋想了想说:好吧,你想让我怎么死?

你可以自杀。

罗宋听从了他的建议,在下一部书中,他果然把自己写死了。

这本书出版不久,罗宋就撒手人间。可怕的是,他的死和书里的死亡方式一模一样:用绳子上吊自杀。

那本书,成了他的死亡谶语。

与此同时,另一位恐怖大师悄然崛起,他的名字叫丁未。

偶尔,丁未会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那段在大师罗宋的阴影下,籍籍无名的日子。

他用简单的化妆术和一根普普通通的绳子,促成了自己的大师之路。

表演大师

有个著名的表演大师准备上台表演时,他的一名徒弟提醒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蹲下来认真系好。

待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表演大师

  表演大师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温馨提示: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

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

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黄侃将书扔进书堆里,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他回忆说: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黄侃弥留之时说不出话,手却指向书架上的一本书。学生们将书拿来,他翻到一页,手一点,人即逝去。

送走老师后,学生们想起那本书,翻开一看,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前几日学生们争论的一个问题,老师没能作答。老师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大师打不开的锁

每一个锁匠都会做钥匙,无论是安锁还是配钥匙,这城里没有一个及得上大师。

大师不过是圈内人私下的称呼,他的邻居们,只以为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和自己一样,是这城市中数不胜数的理发师、水管工、屠夫和面包师中的平常一员而已。这归功于他的低调。

圈内人的工作大同小异,但大师从不打听他们最近具体在做什么,只是根据他们的要求,订制合适的锁和钥匙,先款后货,概不赊账。

普通人找大师订锁是为了把门关牢,而圈内人求助于他的神技,则是为了把门打开主人远出的别墅,下班后的银行金库,豪华车和博物馆,这些地方的门只要安上一把大师做的锁,原本的一切周密保护都会失去意义,只需插上大师配的钥匙,轻轻一扭就能打开。不但原本有门的地方如此,没有门的地方,诸如监狱的围墙,饭店的天花板,甚至水族馆的鱼缸都可打开。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如果鸡蛋的大小足够大师安上一把锁,他就能用钥匙打开看一看鸡蛋是否还新鲜。

大师当然索价不菲,而顾客从不嫌贵,不但回头客甚多,还呼朋引伴,纷至沓来。长此以往,不出人意料地,忙碌的大师成了一名宅男。

忙碌的宅男总要依靠外卖。有天一直给他送Pizza的外送员换了人,新来的小伙子收了钱却并不着急离开,我想请您您能不能给我帮个忙?

需要配钥匙?

是,不,我是说,不是普通的。

我不懂你的意思。大师警觉于一切陌生面孔,尽管他认为自己的生意完全合法,但恐怕不是人人都这样想。如果是这小伙子的前任,那个褐色皮肤总戴一顶棒球帽的热情姑娘,也许他会破例听听她的要求,看看能否帮个无伤大雅的小忙。

大师巧避宴席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碰上经济学家、中国银行总长马寅初来厦大。在学校资金紧缺当头,有这么一位财经界红人莅临,厦大校长林文庆忙得不亦乐乎,大摆宴席。林校长邀鲁迅去作陪。鲁迅在邀请单上签了个知字。林校长以为鲁迅会去,但鲁迅没去,说知乃不去可知矣。

1944年3月,吴稚晖80寿辰,各方发起祝福,吴稚晖婉谢,并对人说:自幼丧母,外祖母邹太夫人抚养我,曾告诫我是偷来的人身,故外祖母常呼小名寄舱,不许做生日,一做生日必要堂前点蜡烛,以敬天地,有闲神去报告阎王。难免拘回阴间。

钱钟书先生80高龄时,他所在的单位要给他祝寿。钱先生说:增一岁当然可以贺之,减一岁则应吊之。言下之意,如果年高可喜可贺,年轻则可凭吊了。

对于世俗的大摆宴席,鲁迅厌恶,以冷峻的幽默抗争着;吴稚晖厌恶世俗为做生日而做生日的旧套。便用外祖母遗命来对付,透骨的幽默中融合着真诚;钱钟书一生最厌浮名虚誉,以逃避名流聚会为乐,他拒绝做寿的一番话透出返璞归真的幽默。

与大师握手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就排成了长龙。这时,一对不引人注意的父子排在队伍前头。克莱德曼习惯性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哪里。

  不料,这位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此言一出,克莱德曼一愣。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这位父亲说,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手。周围的人更加不解了,纷纷上前看个究竟。

  这位父亲向克莱德曼深鞠一躬: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然后把儿子拽到身前,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打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总是拿第一。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尤其是最近,他到处炫耀琴技,根本没心思练琴。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算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发掘天才的良机。他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伸到孩子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那双手,孩子的小手迟疑地伸上前去。和克莱德曼的十指接触的瞬间,他似乎被克莱德曼指头上厚厚的老茧电到了一般,猛地一缩。那双小手就这样久久地悬在空中,孩子明亮的双眼痴痴地望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钢琴家,钢琴家

  此后,这个在钢琴方面天资极高的少年又开始焚膏继晷地苦练琴技,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个孩子就是郎朗!

凡人与大师

凡人对大师说:“我象你一样勤奋努力,也象你一样执着追求,然而我依然是个凡人,而你却成了大师,这是为什么?”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假如现在横亘在你我之间是一条河流,你怎样跨越?”

凡人回答道:“第一条路径,如果有座桥,我就直接过桥跨越;第二条路径,如果有渡船,我就乘船跨越;第三条路径,如果我会游泳,我就游泳跨越。”

大师说道:“你第一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桥过河,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你第二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船过河,也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你第三条路径过河,只能说明你凭借自己的资质偶尔从此岸到了彼岸,假如大雨磅礴或大雪纷飞,你还能游泳过河吗?所以也不能算你彻底地完成了跨越。”

凡人听了大师的话,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还有一条很难的路径,就是我亲自造座桥跨越,但我没有造桥的本领,尊敬的大师,看来我是无法跨越这条河流了。”

这时大师微笑地对他说:“你是个聪明人,你知道造桥既能实现你跨越的追求,也能成全别人过河的愿望,但你却因为难而不为,现在我告诉你,凡人与大师的区别就在这里。”

凡人总是追寻自己的梦想,成全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愿望;而大师不仅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且成全的也是众人的愿望。

大师1

罗宋是位恐怖小说大师,他写小说入了迷。

有一天夜半时分,一个似曾相识的男人来拜访他。

他自我介绍说:我叫丁未,是你笔下最常用的人物,也是死亡次数最多的那一个。

罗宋有点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你怎么会从书里跑出来?

因为你把我的形象刻画得太传神了,所以我就有了灵魂。

罗宋半信半疑。

我脖子上有一颗痣,和你笔下的人一模一样,不信你可以摸摸看。

罗宋伸手去摸,果然有一颗痣,他惊呆了。

你来找我干什么?

是这样的,在你的作品里,咱们是搭档。可是每次到结尾的时候,你总是把我写死,自己却活得好好的。我觉得这样不公平。

那怎么才算公平呢?

你死,我活。

罗宋想了想说:好吧,你想让我怎么死?

你可以自杀。

罗宋听从了他的建议,在下一部书中,他果然把自己写死了。

这本书出版不久,罗宋就撒手人间。可怕的是,他的死和书里的死亡方式一模一样:用绳子上吊自杀。

那本书,成了他的死亡谶语。

与此同时,另一位恐怖大师悄然崛起,他的名字叫丁未。

偶尔,丁未会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那段在大师罗宋的阴影下,籍籍无名的日子。

他用简单的化妆术和一根普普通通的绳子,促成了自己的大师之路。

大师的胸怀

  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莱夫斯基,准备到美国某大音乐厅演出。

  那是一场乐迷期待已久的音乐盛宴,所有到场的观众们都隆重地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礼服出席。

  当晚的观众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活泼的9岁男孩赴会。母亲希望他在听过大师的演奏后,会对学琴产生更大的兴趣。

  演奏还未开始,孩子似乎有点不耐烦了,在座位上蠕动不停。当这位母亲转头跟朋友交谈时,孩子再也按捺不住,从母亲旁边悄悄溜走。

  他被舞台上那漂亮的大钢琴吸引。就在台下观众不注意的时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键上,开始弹奏他最近学会的一首曲子:《筷子》。

  观众听见琴声,一下子都静下来,数百双眼睛一齐看着小孩,有人开始埋怨:

  “谁把他带来的?”

  “他母亲在哪里?”

  “制止他!别让他弄坏了钢琴!”

  在后台,钢琴大师也听见台前的琴音了。他赶忙跑到台前,站在小孩的身后。大师伸出双手,即兴地弹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并在小孩耳畔低声鼓励他:“继续弹,不要停止……”

  一曲既毕,台下掌声雷动。孩子的母亲更是热泪盈眶。

  这是比听演奏会更好的一个启蒙机会,指导的还是一位大师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ushi20.com/ertong/118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