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儿童故事

关于赏析的故事整理

关于赏析的故事整理

《醒梦录》二赏析

醒梦录是我大学时候写的讽刺寓言故事,其中第二篇《丢失的金子》最为复杂深刻。

故事主要讲了个性不同的甲乙丙三个商人结伴出行,结果甲丢失金子的事情。

甲这个人富有大方,不计小节,但是并不傻,是真正的智者,而且城府很深。乙磨磨唧唧,吞吞吐吐,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诚恳老实,但是不会处事,所以会被利用。丙总是满脸笑容不爱说话,是个十足的笑面虎,阴险小人。

一天,甲丢失了一根金条,急急忙忙让乙和丙帮助自己寻找。乙走来走去不说话,面对突发情况不知所措,是大多数人的表现,丙却笑了两声回头清点自己的钱两。丙看似是小肚鸡肠的吝啬鬼,其实只是通过这种行为掩饰自己的不安,洗脱嫌疑。

于是,甲就说,谁能找回金条,就分他一半。丙先跑回来说是乙拿的,典型的恶人先告状,乙接着回来说可能是丙拿走了,正是一个普通人此时合理的推测。

晚上,乙和丙都回来了,三人在一起,金条仍旧没找到。甲先是很失落,突然又跳起来说,一根金条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值钱的东西还多着呢。乙和丙的神色都变了,乙在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丙在想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第二天,甲跟乙说,其实根本就没丢什么金子。乙不太相信,但是没有多说,却找不到丙了。事实上,甲确实丢失了金条,早就知道是丙偷走了。这时候找不到丙,很明显是畏罪潜逃了。

但是,全文并没有写甲带了多少财宝,也没有提及更值钱的东西,因为这都是甲的谎言。

我们一起来想三个人的身份,对,三个商人。文章也没有交代三个人的财富情况,只说甲比较豪爽。我们以常人的角度思考,正常情况,甲和丙的生意都会不错,尤其是甲,大家都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乙不爱说话不会处事,生意不会太好,丙笑里藏刀,生意不会长久。

结尾处写,有个人躺在路上,看上去似乎是死了,看上去似乎也很熟悉。没错,这个人就是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死了,因为这种人本来就不会有好下场。

他们为什么会结伴出行,为了共同的利益。其实这都是甲导演的一场戏。甲看似豪爽,一路上出了大部分费用,是为了收买人心,想办法拉拢乙和丙这样的人,结果发现丙居心不良,就想抛出利益钓他上钩然后除掉。最后,甲成功了,乙虽然醒悟了,但是无能为力,丙已经被消灭。

如果说立意简单的话,就是告诉大家做个普通人,像乙一样,可能愚钝一些,平凡一些,但是生活不会出什么问题。如果说本意复杂的话,其实是在说,社会上无非就是甲乙丙三种人,丢失的金子也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很高明,然而一切都只是圈套,甲乙丙三种人也不过是社会衍生出来的产物。

蒲华《山水》赏析,摇曳生姿,自题其画,更见协调

这件山水纯以水墨写成,笔墨松秀,给人一种轻松闲适的感觉,淡墨的大量运用与水分的丰足,使得画面笼罩着蒙陇的气氛,给人丝丝凉意。。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眼前雨雾迷蒙的景象,正与诗意相合。蒲华的画以山水、花卉为人称道,在当时已经很有声名,吴昌硕就深受其影响。过人的才情与良好的修养使他学古不泥古,能以笔墨抒发怀抱。看他的画,往往让人忽略所谓的程式、技巧,而更容易为画的气息、境界打动,这在摹古成风的晚清画坛,显得与众不同。蒲华书画不衫不履、拙朴真率的作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品的广泛流布,但当时画坛有识之士对其艺术极其推崇,而曲高和寡,历来如此。

如果说蒲华的绘画还更多依傍前人的话,那么他的书法尤其行草书,则具有鲜明的个人风貌,用笔寓刚于柔,积点成线,丰富的顿挫使得点画形态多变,摇曳生姿,自题其画,更见协调。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词作赏析

南歌子

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赏析】

近代陈廷焯《词坛丛话》云:“欧阳公词,飞卿之流亚也。其香艳之作,大率皆年少时笔墨,亦非近、后人伪作也。但家数近小,未尽脱五代风味。”与宋代曾慥《乐府雅词》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把欧阳修的一些香艳之词和鄙亵之语,想当然地归为“仇人无名子所为”不同,陈廷焯对欧公这一类词的评价要显得中恳和客观得多。而云欧词风格迫近五代风味,这首《南歌子》便是最贴切的证明。花间词的古锦纹理、黯然异色,同样可以从这一类词中深深感受到。

这首词以雅俗相间的语言、富有动态性和形象性描写,凸现出一个温柔华俏、娇憨活泼、纯洁可爱的新婚少妇形象,表现了她的音容笑貌、心理活动,以及她与爱侣之间的一往情深。上阕写新娘子精心梳妆的情形。起首二句,词人写其发饰之美,妙用名词,对仗精巧。次三句通过对女子连续性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简洁描述,表现新娘子娇羞 、爱美的情态 、心理以及她与郎君的两情依依、亲密无间。下阕写这位新嫁娘在写字绣花,虽系写实,然却富于情味。过片首句中的“久”字用得极工,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她与丈夫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接下来一句中的“初”字与前句中的“久”字相对,表新娘在郎君怀里撒娇时间之长。结尾三句,写新娘耽于闺房之戏,与夫君亲热笑闹、相互依偎太久,以至于耽误了针线活 ,只好停下绣针 ,拿起彩笔,问丈夫“鸳鸯”二字怎样写。此三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新娘子的娇憨及夫妻情笃的情景。笑问“鸳鸯”两字,流露出新娘与郎君永远相爱、情同鸳鸯的美好愿望。

这首词在内容上重点描写新娘子在新郎面前的娇憨状态,在表现技巧上采用民间小词习见的白描和口语,活泼轻灵地塑造人物形象,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明代沈际飞《草堂 余别集》卷二曾用“前段态,后段情”来概括其结构特征。上阕以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体态为主,下阕则叙写夫妇亲密的生活情趣。起句写少妇头饰,十字中涵盖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四种意象,彼此互相衬托,层层加码,雍容华贵之态即由头饰一端尽显无疑。这与温庭筠《菩萨蛮》词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常常通过头饰或头饰的变化暗喻人物心境,实是同出一辙,且绮丽有过。陈廷焯许之为“飞卿之流亚也”,或正当从此处细加体会。但欧公手笔当然不啻是模仿而已。温庭筠虽然也多写绮丽女子,但情感基调一般是凄苦伤痛的,所以表现的也是一种美丽的忧伤。说白了,温词中的女子多少有些因哀而“酷”的意味,它带给读者的感觉,也多少有些沉重。欧公借鉴了温词笔法,而情感基调则转而上扬。华贵女子的表情不再黯然,而是笑意盈盈。此观上阕之“笑相扶”和下阕之“笑问”可知。女子之温情可爱遂与其华丽头饰相得益彰,这是欧词明显区别于温词之处。欧、温之不同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温词中的女子表现更多的是凄婉的眼神与懒缓机械的动作,她的所思所想,只是露出一点端倪,让你费尽思量,却未必能洞察心底;而欧词则多写轻柔之动作和活泼之话语,其亮丽之心情,昭昭可感。如“走来窗下笑相扶”、“弄笔偎人久”之“相扶”、“偎人”的动作,都描写得极有神韵。而“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和“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两句,不仅问的内容充满柔情机趣,而且直把快乐心情从口中传出。这种轻灵直率都是温词所不具备的,即此可见欧词的独特风味。

词中的女子是华丽温柔的,其动作和言语也不无性爱的意味,充满着挑逗性。拿它和柳永的《定风波》作一对比,其香艳程度明显是超过柳永了。然晏殊可以拿柳永的一句“闲拈针线伴伊坐”来作奚落的话头,而欧公的过甚之词却得到了宋人的百般维护,盖宋人评词也有以人废词的习气,带着有色眼镜,因而其客观性是大有疑问的。读者固然应对欧词对花间词的超越表示钦赏,但也不应忘了柳永所受到的无端冤楚。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作赏析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明代画家仇英《仙山楼阁图》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仙山楼阁图》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山峰楼阁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画面内容

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画面上方楷书为陆师道所提,乃明代官员,师承文徵明,严整恭谨的概述与仇英的画面配合的相得益彰。

作品赏析

《仙山楼阁图》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

楼阁画屡见诸仇英笔端,是其钟爱和擅长的题材。着力越多则功力越深,此幅即是仇英功力彰着的传世佳作。此作既显“院体画”之功力,又具“文人画”之逸趣,工细雅秀,含蓄藴藉,色调淡雅清丽。画中苍山翠树,水阁临流,青山隐隐,阁中二高士对坐博弈,一童子垂目伺立,阶下仙鹤、桥上逸士、琴童,轻淡融合,见出尘之韵致。

此图作于嘉靖29年(1550年)仇英时当60岁左右,其见识与技艺已臻顶峰,笔下更为疏放简洁,“工”、“写”自如。此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仇氏《仙山楼阁图》为同年所作(此幅晚于台北故宫月余),尺寸相近、风格相似,用印相同,至于楼阁描绘,此本较之台北故宫本更为工细入微,不失为仇氏晚年力作。

此图曾为“大风堂“收藏,著录于《大风堂书画录》中,轴景象开阔,气魄宏大。画面层次分明,前景开阔的水面上陂陀半露,长松耸立,虬枝苍茫;中景山壁开合处云雾缭绕,仙宫重重隐现其中,但见玉阶黛瓦,粉墙朱栏,庭前碧树,阶下仙鹤,其中人物或手谈、或抱琴、或高坐,真可谓神仙中人;远景危峰直上,青山隐隐,渐远渐消。画上篆书款:“仙山楼阁。嘉靖庚戌三月仇英实父制”,下钤“十洲”朱文葫芦印及“仇英之印”白文方印,都是仇英常用的印章。

签条为大千先生所题:“十洲仙山楼阁真迹,人间至宝,大千供养”。图中张氏昆仲钤印累累。其中“别时容易”、“大千好梦”、“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都只在张氏所钟爱的藏品上才钤用。而“迟秋簃”、“球图宝骨肉情”更为少用,只在“大风堂”极重要和至精的藏品和画作上才会出现。

明人古迹精品流传五百年,并得巨匠庋藏并得佳题,可谓神物有灵,堪为艺坛重宝也。

仇英于绘画六法精通,山水、人物、花鸟皆擅,而尤其以人物中之仕女、山水中之青绿为世人所重。这张《仙山楼阁图》正是仇氏典型的青绿山水。仇英的山水画,继承的是两宋整饬精工的“院体”风格,此画山石硬朗峭利,笔法上以李唐、刘松年的小斧劈皴为主,相比仇英一些完全临古的作品,笔意显得较为随意疏简。近景处的几棵松树,枝干多节而虬曲,骨意嶙峋,颇有几分马远、夏圭的趣味。远景的山峦不作皴笔,直接以墨色及花青渍染而成,这正是南宋院体山水的一个特色,仇英在他的青绿山水中也多有沿用。

李商隐《嫦娥》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嫦娥》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词如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言】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注释】

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⑶长河:银河。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⑷灵药:指长生不死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从画中走出的人物——盛懋《秋舸清啸图轴》赏析

《秋舸清啸图》是一幅三段式构图的作品,远处的群山,中景是留白和人物,近景是河岸以及一些树木。这种三段式的布局形式,一般认为是从元代文人画大家赵孟頫和其子赵雍那里创造出来。尤其是长卷的山水更是如此。当然,盛懋此图并不是长卷,但他的三段构图也没有模仿南宋院体半角构图式的对角线三段布局。这表明他还是受到赵孟頫的不少影响。

《秋舸清啸图》从用笔上来说,盛懋的这幅作品远山和近景的河岸在山石的皴法上,采用了类似五代至北宋流行的披麻皴式的线条,但若我们仔细观之,又会发现,这样的线条似乎在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见到过(可参看本书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章节和相关附图)。此外,远山的山头,盛懋用繁密的墨点表现山头植被的茂盛,这一手法与五代董源、巨然流派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不论是赵孟頫,还是董源、居然,这些人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绘画的代表,被明代董其昌归于“南宗”风格。从这个角度说,这幅作品的笔法也很文人。

颜色上,《秋舸清啸图》虽然不见青绿色彩,但是树木却绝非墨色渲染而来。盛懋采用了一点赭石来烘托树木的湿润之色。赭石山水,又被称之为“浅绛山水”。元代文人绘画大家黄公望和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都很擅长这种画法,尤其是王蒙更擅长在树木上使用这种藤黄的颜色。画中人物衣着也非水墨勾勒而成。如果说,我们认同盛懋树木的画法足够文人,那么,他人物的画法就不那么文人化了。

选材上,盛懋《秋舸清啸图》选用的故实也很具有文人特性:船中明显具有文人模样的人物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船舱中半露的正是阮籍所创制的阮琴。阮籍好酒,人物前方一个酒坛。酒坛与阮琴,是阮籍留给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身份标志性符号。出现这两样物什,人物必然是阮籍无疑。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高士,他们的很多故实流传至今。相传阮籍酒后好鼓琴,更好仰天长啸。盛懋这幅作品无疑表现的就是阮籍这一高士做派。画面上的阮籍美髯飘飘,仰面朝天,正是长啸之态。

尽管盛懋《秋舸清啸图》中的文人之气如此浓厚,可当这些因素堆砌在一起时,则作品的文人之气却未必流露,相反地却将自己职业画家的身份暴露出来。阮籍固然是古代高士,也确实是文人绘画中所常见的选材母题。但是,对比传统的文人绘画作品中的文人形象,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与盛懋作品在对人物的描摹上有巨大的差距。画作中的人物除了被作者勾勒得极其精致之外,就是画面的落脚点也在人物本身。这样的作品,尽管文人元素浓厚,可就其本质来说,因为违反了文人绘画最本质的规律,这样的作品并不能称之为文人画。

《竹枝歌》赏析:舟行千里不至楚 忽闻竹枝皆楚语

《竹枝歌》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张九龄五言古诗西江夜行赏析

《西江夜行》是唐代著名的宰相、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之一。格体为五言古诗,全诗五言五句,共五十字。该诗收录于张九龄的个人作品集《曲江集》之内,此诗为盛唐时期的五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该诗第一句讲到作者在夜里出行,夜色清新,沁人心脾,天高月明。在这一句中,作者已经描绘出了自己眼前的一副清新明亮的夜景,给全诗定了基本风格。第二句为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用天宇和故乡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心切。第三句作者再次写景,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寂静无扰,水面清澈透明,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第四句又写到自己的思乡之情,多少春去秋来,作者在如此寂静的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然而等到他从沉思中觉醒的时候,已是天亮,这时他忽然听到水上的鹤鸣叫了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也打断了他的思想情切,让他的思绪戛然而止,同时,他的诗篇也戛然而止,让人浮现不尽的联想。

该诗写景与写情结合,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也是张九龄最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读全诗,他不仅描绘了一副美丽清澈的明月夜景,也描写了他的思乡情,随着诗歌的突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赏析

唐代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与当时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诽谤排挤后被罢相,遭贬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作者对着明月思念远方家乡亲人的诗。该诗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此句起笔意境雄伟,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营造了一种辽阔广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样一轮明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怨”和“竟夕”两个词表达出诗人的思念程度的深度和长度,这种思念通宵达旦,至深至切。

后两句把诗人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他熄灭了灯,发现室内还是被月光洒满,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想把着皎洁的月光掬满在手心送给亲人,在月光又怎么能被他捧起来呢?还是回到床上睡觉,这样可以在梦中可以梦见和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刻。这两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远”这个主题,形象鲜活,感人至深。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被贬之后所作,但通篇没有让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时的伤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调上,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张九龄的诗有哪些

《旧唐书》说: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也就是说,张九龄这个人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造诣,在当时都有一席之地。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能达到像张九龄这样,文政齐发的人,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的地位,在文坛上,也有其不可动摇的影响力。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宰相,其风度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津津乐道,即使在他罢相后,每当任命宰相时,唐玄宗总是要和张九龄比较一番。

张九龄比较著名的诗作有:《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等,尤其是在他遭贬之后所做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了千古绝唱。

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被成为中国唐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在他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他崇尚自然,借物寓情,手法独特,《诗薮·内编》卷二称他为:“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而张九龄诗风的清澹派,也由此定论。

张九龄诗篇的格调,基本上都是清新、积极、向上的,即使在他被贬谪时所作的诗篇,也丝毫看不出有消极、悲观的色调。

张九龄的诗作,即使在被贬时,字里行间也不见他消极的感情,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洒脱、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唐代宰相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得到了宋璟的肯定。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四年后,张九龄回乡探亲,病死于自己家中。死后,唐玄宗赐谥号文献,追封为荆州大都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特地派人来到广州纪念张九龄。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春江晚景赏析

《春江晚景》是唐代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的诗作,体裁为五言律诗,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之内。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该诗是作者见景抒情之作,据说张九龄十分喜欢色调清素的景物,因此他的笔下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而此诗没有特殊的创作背景,因此创作年代已经无法考证。

整诗以作者在旅途中见到春日的景象为切入点,抒发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景物的向往和憧憬,表现了其洒脱的人生观。

该诗的第一句,描写了作者在旅行的途中见到的美丽的景色,江边林花绽放,天上白云落日,颜色非常鲜艳。此处借用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登江中孤屿》中的句子,却比谢灵运用得要自然,毫无违和之感。第二句写到作者自己此时的感受,在旅途中,遇到这样的美景,让他欣喜不已。第三句写到其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佳趣。第二、第三两句都写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但在写心情时,也融景于其中。最后一句仍是以补充写景结尾,当残花落满了诗人所乘的客船时,诗作戛然而止,让人留下诬陷的遐想。

张九龄的诗作,即使在被贬时,字里行间也不见他消极的感情,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洒脱、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张九龄罢相的原因是什么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张九龄识人明察秋毫,刚见到安禄山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解连环周邦彦原文译文 北宋词人周邦彦点绛唇赏析

《解连环·怨怀无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寻访自己的情人以及旧居时抒写怨情之词。这首词可跟一般的相思别情的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而他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解连环·怨怀无托》

整首词的上片由今天写到昔日,再由昔日写到今天,写了昔日聚会的燕子楼不见伊人的怅惘。而词的下片由对方到自己,再写自己写到对方,主要表达了对伊人的怀念和矢志不移的忠贞。纵观全篇,作者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以及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

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上片的三句话“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将作者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也说明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其原因就是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下片中的“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作者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其中的“杜若”指的是香草,是当时古代用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而后一句“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是作者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心里的那个人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可惜这一切又化为空望。

北宋词人周邦彦点绛唇赏析

《点绛唇》是周邦彦从京城回到故乡时有感而发所作。“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周邦彦《点绛唇》

开头一句的“辽鹤”是用典,传说中有个辽东人,外出学道,后来化身为鹤,飞回故乡。词中的这只鹤就是词人自己,他回到了故乡,可是故乡却是可以勾起他无数伤心难过的地方。后两句的“鱼浪”也是个典故,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除了鸿雁可以传递书信,其实还有游鱼。原来,故乡有一个词人过去的爱人,但是等他们分隔两地后,一直从来没有寄过一封信。这也就是词人回到故乡后伤心落泪的原因。

“凭仗桃根”还是用典,是说让女子的妹妹来转达,说的是自己的凄凉。为何要靠她的妹妹来转达呢,因为多年过去已是物是人非,女子大概早已嫁为人妇,词人不能再直接去找她,所以要避嫌。一句“愁无际”短短三个字,真的是悲凉愁绪无边无际。而旧日的衣服袖子上,到现在还留着女子当时在东门送我时留下的泪水。词人看到旧日的衣服,想到是过去的感情。当时的泪水自然是不能留到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其实是感情,是回忆。如此道来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首词用了好几个典故,但并没有刻意之感,因为这是正是词人的真实感情,说是怀乡,实则是怀人。

北宋词人周邦彦生平简介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生于1056年,少时散漫但极为好学,后来成为太学的生员,一生为官多年,长期在外宦游,不过总的来说仕途是在上升的。

周邦彦画像

神宗时期,周邦彦给皇帝献上了一篇称赞王安石变法的《汴都赋》,从而名扬天下,并被提拔为太学的老师,不久开始被调任到外地,任过庐州教授,做过溧水县的知府。后来,周邦彦被皇帝召回成为一名京官,然后又到各处担任知府。等到徽宗即位,他做了大晟府的提举,即音乐机关的管事。最后,他因为和蔡京的同堂交往过密而晚节不保,于1121年去世,享年66岁。

从他任职大晟府就可知,周邦彦精通音律,他的确自己作曲、填词。所以,他除了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音乐家。周邦彦创作了不少新词的曲调,比如《琐窗寒》,《瑞龙吟》,《花范》等这些词牌,都是他创作的调。因此,他的词也十分强调格律,所以他被后世称为是格律词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也长期被尊为婉约词的正宗。而这一点,使周邦彦有一个美称“词中老杜”,“诗圣”杜甫在格律上就要求炼字精到、对仗工整,周邦彦也是如此。

周邦彦的词大多写闺情、羁旅,或者是在咏物。因为题材相对集中,其他主题较少,所以周邦彦被王国维说是“创意之词少创调之词多”,但他还是不失为第一流的词人。

采莲曲 (崔国辅诗作)原文翻译赏析

《采莲曲》是唐朝诗人崔国辅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的是一对恋人在采莲时相会的情景。江南水乡青年男女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唯恐失去对方,将两只采莲的小船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大胆炽热的追求和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采莲曲

玉溆⑴花争发,金塘⑵水乱流。

相逢畏⑶相失,并著木兰舟⑷。

字词注释

⑴溆(xù):指水塘边。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⑵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⑶畏:怕。

⑷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白话译文

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文学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该诗所写的爱情十分纯真,也十分含蓄,一句“并着木兰舟”,十分耐人寻味。诗人不直接写人,而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将人物的活动融入美景之中,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ushi20.com/ertong/118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