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儿童故事

关于西游的故事整理

关于西游的故事整理

大话西游版营销

唐僧:悟空、八戒、沙僧,西天取经归来,这世道变化多端,如今营销盛行,今天,我就来考考你们的悟性,你们说什么是营销?

悟空(抓抓耳朵):师父,营销队伍的上空有股妖气,我看营销是通过不同的妖法,包括迷幻大法、夸大法、渲染法、欺骗法、上托法等36般法术,将产品或思想买出去,就是营销。

沙僧(摸摸胡子):师父,大师兄所言差矣,这营销队伍中应该是精英汇聚的地方,哪有什么妖怪?它是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智谋将产品或思想变卖好的价钱。

八戒(咬手指头):师父,我好羡慕营销队伍中的女菩萨营销,依我看,就是销售一空就赢利,所以简称赢销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zng)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在场的人无人能驳倒。他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者,乘坐大象绕场一周,接受人们的祝贺。对这样一位学有成就的出色学者,印度朋友都希望他留下来。但是玄奘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表示自己当初来印度,就是为了学到真经,发展中国的佛教。

  朋友们都挽留他。有一个国王说:只要玄奘法师愿意留下,我准备为他建造100座寺院。然而,玄奘回国的决心没有动摇,因为他思念着离开了近20年的祖国,于是他又一次经历千难万险,带着几百部佛教经典,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回国之后,他就专心翻译佛经,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传给后代。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佛学有了很大提高。他翻译的佛经水平,至今没人能超过。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zng)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在场的人无人能驳倒。他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者,乘坐大象绕场一周,接受人们的祝贺。对这样一位学有成就的出色学者,印度朋友都希望他留下来。但是玄奘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表示自己当初来印度,就是为了学到真经,发展中国的佛教。

  朋友们都挽留他。有一个国王说:只要玄奘法师愿意留下,我准备为他建造100座寺院。然而,玄奘回国的决心没有动摇,因为他思念着离开了近20年的祖国,于是他又一次经历千难万险,带着几百部佛教经典,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回国之后,他就专心翻译佛经,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传给后代。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佛学有了很大提高。他翻译的佛经水平,至今没人能超过。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zng)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在场的人无人能驳倒。他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者,乘坐大象绕场一周,接受人们的祝贺。对这样一位学有成就的出色学者,印度朋友都希望他留下来。但是玄奘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表示自己当初来印度,就是为了学到真经,发展中国的佛教。

  朋友们都挽留他。有一个国王说:只要玄奘法师愿意留下,我准备为他建造100座寺院。然而,玄奘回国的决心没有动摇,因为他思念着离开了近20年的祖国,于是他又一次经历千难万险,带着几百部佛教经典,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回国之后,他就专心翻译佛经,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传给后代。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佛学有了很大提高。他翻译的佛经水平,至今没人能超过。

三国西游混搭冷笑话

  1、刘关张三兄弟于桃园结义,刘备举起酒碗说:从今往后,咱们三兄弟要同心同德,匡扶汉室江山,杀逆贼,战疆场!来,干了这一碗!
  
  张飞说:大师兄说得对!
  
  关羽闻言接话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干!
  
  张飞又道:二师兄说得对!
  
  刘备将其一脚踹翻:你到底姓张还是姓沙?
  
  2、六耳猕猴身份曝光,如来沉声道;世上不需要两个孙悟空。离开前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六耳低垂着头,片刻勇敢地昂起:其实我只想说,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已经很幸运了!能够遇到如来老师,还有这么多关心我的朋友!我会永远地唱下去!
  
  3、汉献帝发微博说:做皇帝,真不是什么好差事。
  
  回复
  
  袁术:谁说不是呢。
  
  孙权:站着说话不腰痛。
  
  刘备:让我做。
  
  曹操:我可以帮忙。
  
  司懿:我也想。
  
  4、吕布发微博说:貂蝉买了件新裙子,真漂亮。
  
  回复
  
  曹操:求图片。
  
  马超:求共享。
  
  董卓:那是我给她买的。
  
  小乔:什么牌子?什么款式?什么面料?
  
  5、一句话评四大名著
  
  西游:浪子回头,善良的师傅指引我重返西天求学之路;
  
  三国:从贫贱到富强,三兄弟的旷世奇恋;
  
  红楼:孤女梦断豪门,情哥哥泪洒红尘;
  
  水浒:何去何从,三弱女身陷105虎壮汉。
  
  西游:中国最有名的徒步户外运动;
  
  红楼:石头的爱情故事
  
  水浒:混黑社会的没有好下场;
  
  三国:三个帮派为抢占地盘黑吃黑的故事。
  
  更多搞笑日志尽在QQ:84420163

西游第一人法显

说到西天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一般老百姓都会把他视为西游第一人,其实早在玄奘之前两百多年。就已经有人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高僧法显。

法显原姓龚。有3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他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在他3岁时就把他送去当了和尚。杰出人物常常有不同凡人的表现,10岁时,法显的父亲去世,他叔叔要他还俗回来侍奉寡母。法显却说自己已经远离尘俗,心里只有佛。不久,他母亲在郁郁中去世了。从敬业的角度看,法显此举算得上先进事迹,而从现代人文角度看,却不符合道德标准。

显示法显理论水平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有一次,他和寺里的僧人在割稻,一群穷汉突然冲过来抢粮。沙弥们都吓得四散而逃,只有法显镇定地向歹徒们做思想工作:你们真的需要粮食吗?真需要,就随便拿吧!只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这么贫穷?这是因为你们前世不布施所致这一情节让人想起《大话西游》里絮絮叨叨的唐僧,最终那些歹徒居然被他说服,弃粮而去。可见吉人自有天相,法显遇到的并非真正意义的歹徒,所以非但没有丧命还因此让其他和尚肃然起敬。

399年,年过60e,到退休年龄的法显决定去印度取经。他同其他4位僧人一起从长安出发。次年,抵达张掖。又遇到了6位有志西行的僧人,队伍扩充到了11人。

爬雪山,越沙漠,404年,法显到达佛教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此时,死亡或者其他原因已经让法显的取经团队只剩下了两个人他和道整。405年,法显到了佛教圣地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语,抄写经律,一共住了3年。道整显然爱上了这个很适合僧人发展的地方。毅然移民在此定居。法显只好一个人继续他的印度之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在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409年法显途经孟加拉湾,到了斯里兰卡,继续取经。411年8月,法显坐商船回国。经过印度尼西亚等岛国,一路上多次遇险,九死一生终于在412年7月14日到达山东即墨。法显前后经过30余国,历时13年。

法显的《佛国记》记载了当时西域诸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风物人情,弥补了当地史书稀少的缺憾。《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论业绩和经历的丰富程度,法显的历史地位都不应该在玄奘之下,但由于文学包装,唐僧手下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绿叶的衬托,使得原本不及法显的玄奘声名远扬,甚至到今天仍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

玄奘青史永垂,法显也同样应该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揭秘:名著《西游记》里天宫的高官才是送礼高手

导读:在西游记中天宫里的高官同样也是送礼只送益寿延年的“土特产”,让收礼的人收得舒舒服服,名正言顺。且说那个经常给上仙们制造恐慌的头号恐怖分子孙猴子,把个天宫搅了个天翻地覆,人仰马翻。掌舵人玉皇大帝坐不住了,调出所有部门的高人,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将其缉拿归案,绳之以法。但孙猴子呢,可是飘过洋、越过海、受过“后门”特殊训练的,有非凡道行的主儿。这一般的高手儿还真地敌他不过。最后,玉帝实在没辙了,便特别请出佛家的老祖释迦牟尼前来救驾。

你还别说,这次玉帝算是找对人了。即使那个孙猴子一个筋斗云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也终究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佛祖对付像孙猴子这样有特长的难缠的主儿,确实是有一套滴。他只把五个手指化作了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就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孙猴轻轻地压住,够他受用五百多年的了。如来佛祖殄灭了孙猴子,玉皇大帝大为高兴,看来还是如来有手段啊,这日后若是与他多亲多近没亏吃。于是,他决定大摆筵宴以谢佛恩,并当即传下旨意,要求各部门大小主管前来赴会道谢。嘿,这天宫里的官员可都是神哎,一点就透,听到上司让他们专程来感谢佛祖,岂有只扛着嘴来的道理?神嘛,主要是会变通,那才不愧是神通广大嘛。

这第一拨儿来的是 “三清”、李天王等十几位天庭要员。他们自然是不敢怠慢了这位佛家的祖宗,有用得着人家的时候,眼下捉猴精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土特产”——明珠异宝,寿果奇花。这些高官也很会客气,我等也没有什么可以答谢佛祖的,只是拿来自家有的东西,聊表寸心。是啊,送银子多打眼呀,这可是宴会之上哎,那会生惹是非滴。

咱再瞧瞧第二拨儿高手,是以天宫女长官王母娘娘为首的公关团队。王母娘娘是谁呀,那可是天宫的妇女主任啊,有手段。她十分清楚天庭的治安与稳定自然离不开这个佛祖。所以,她不仅送来了自己“净手”采摘的大株蟠桃,还率领着一批美女歌舞队。要说王母娘娘对佛祖那可叫足够的尊重,她特别强调了“净手”二字足以表现出其虔诚,而大株的蟠桃呢,九千年才一熟,吃了与天地同寿,实惠。歌舞是宴会是点睛之笔,使人舒服、养眼。佛祖能不买账吗?

第三个看点则是老寿星了,“一阵异香来鼻嗅,惊动满堂星与宿,天仙佛祖把杯停,各各抬头迎目候。”哈哈,原来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拿来了紫芝瑶草和碧藕金丹,怪不得连佛祖都停住了手中的杯子呢。遥想当年的秦始皇,曾派千万人马漂洋过海去找寻这些长生不老的宝贝玩意儿,至死都没能如愿。可如今到人家寿星这儿,那是客气地很啊,“无他物可献。”如来呢,一个出家的人,反正“四大皆空”,要些金银又有何用,西方极乐世界嘛,只要有人供奉,万寿无疆,快快乐乐就成了。更何况这又不是收的礼,而是纯天然的保健品。

第四个高手就是那个穿着随意的赤脚大仙了。他“无物可以表敬”,还是抖索出了寒酸、不成敬意的“小意思”,“特具交梨两颗,火枣数枚。”当然,这两种仙果也不能小觑,吃了它不仅长寿,而且轻功还会大增呢。再说了,赤脚大仙本来就百毒不侵,吃了他的果子说不定也……,啊?你知道滴,哈哈。佛祖看这些人等都是“识大体”,“明大义”的仙人,如果不诚心地收下人家的“意思”也太不够“意思”了。于是,命手下阿傩、迦叶将众仙所献之物一一收起。

从表面上看,天宫的高级要员送来的无非就是所有同僚有目共睹的,能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自家的土特产瓜果桃梨儿罢了。可实际上呢,要么就是能收藏的硬货,要么就是能延年益寿、与天地齐福的珍品。这是懂行的专家都难以估价和计价的,要不说天宫的高官才是送礼的高手呢。换汤不换药,不显山,不露水儿的,实在是高!

西游记青牛精下界本是太上老君精心策划的一个局?

众所周知,在五百年前天庭那次著名的严打行动中,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过程确实不怎么光彩。作为道教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太上老君使道教系统丢了面子。面子丢了就要找回来,但这找面子的手法也很有讲究。一般人来说,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也就是了。但作为太上老君这种领导阶层来说,相对比较麻烦。

所以这青牛精的下界就是太上老君精心策划的一个寻面子工程。之前他的两位锅炉工金角和银角也曾下界,但那主要是帮助观音菩萨完成演习,并没有真正体现他的实力。因此真正的在天庭及佛道两界翻本,还是得靠他的坐骑和第一宝贝金刚琢。看这青牛精怎么出场的?是趁着孙悟空外出化斋的机会,变出了亭台楼阁,引唐僧三人进去。然后猪八戒看见了三件纳锦背心,和沙僧一起穿上,哪知一穿上就被五花大绑,三人轻松被擒。这样首先他们就矮了三分理,谁叫你偷东西呢?即使上面的领导怪罪下来,也还有些说辞。之后孙悟空回来了,两人PK。青牛精首先和他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拿出金刚琢,一下就把金箍棒套了过来。金箍棒没了,自然也就无心恋战,只有上天庭搬救兵。稍一出手就压制了孙悟空,这样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两分。

孙悟空带了李天王、哪吒助阵,再加上火德星君帮忙,但结果还是一样。青牛精的金刚琢轻松地就收了哪吒的六件兵器,顺便将火德星君的火龙、火马之类的玩意儿一起没收。到这时,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六分。孙悟空没辙了,继续找领导了,观音都不找了,直接找如来。由此也可见,孙悟空是把青牛精当成和金翅大鹏、六耳猕猴一样的对手来对待的。后面的事情可见,如来是知道青牛精的来历的,但为什么不直接说,还让十八罗汉带着金丹砂跟着孙悟空去降妖呢?最后如来的金丹砂照样也没有制伏青牛精,这不是让如来自己没面子吗?以如来的实力,他不可能对此没有清晰的判断。其实这正是如来的高明之处。如来佛祖失手一次谁也不敢说他不行。但对太上老君来说,就不一样了。连如来都搞不定,还得让我亲自出手,这样一来,他的面子就已经挣回来八分。

最后在降龙、伏虎罗汉的提醒下,孙悟空知道了青牛精的来历,直接去找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等孙悟空自己来求他再借坡下驴,面子已经挽回十分。找回丢失的面子,就得像太上老君这样,步步为营一点点挽回,而且还丝毫不留破绽。面子高手,《西游记》中无出太上老君之右耳。

有关《西游记》的14个佛教知识 九泉为什么指阴间

1/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吗?

由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多数人自然而然地会以为唐朝是以佛教为第一教派。然而事实上,李唐时期,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还是道教。唐高祖李渊曾对三教排序:一是道,二是儒,三才是佛。李渊还曾炒作自己便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李聃虽不是道教创始人,却被尊为其代表人物。于是,道教就顺理章地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第一宗教以及重要政治工具。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道士数以万计。在如此浩大的道教背景下,不但身为帝王的李家子弟们崇奉道教、重用道家人士并积极参与“练丹”之事,连身为皇室的公主们也热衷其中。在《新唐书》不完全记载的198名唐朝公主中,有14人经历过道士生活,占有率7.07%。这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相当高的数据,由此也可见道教在唐朝的兴盛。

2/为什么佛教在出现的几百年内都没有经典?

佛教的教义就是佛陀的思想,这些交易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一开始是采取偈颂的形式,后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直到佛祖释迦牟尼死后几百年,他的思想才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此之前,由于口口相传会出现各种错误或者误解,佛教已经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教派,其中主要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大乘教派。

3/“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原本是天蓬元帅,唐僧根据佛教经典中的“八戒”为其取名。那“八戒”指的都是那些呢?八戒并不是僧侣的戒律,而是为在家的佛教徒制定的戒律,包括:不偷盗、不杀生、不淫乱、不饮酒、不妄语、不睡高广大床、不化妆、不看歌舞及过午不食。佛教的戒律很多,出家的僧侣较为严格,而在家修行的俗家弟子做到上面的八戒也实属不易。猪八戒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就屡次犯戒,并且出现很多滑稽的场面。

4/“观音菩萨“为何又称”观世音菩萨“?

我们日常所说的“观音菩萨“,又经常被人称作“观世音菩萨”。这是何故呢?观音菩萨是佛经中的一位菩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量的梵文佛经也被众多信徒翻译为中文,其中观音菩萨便是由梵文意译过来的。其实,它最初的译名正是观世音菩萨。到了唐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才讳略称作观音菩萨。

5/“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6/为何称禅林住持为“方丈”?

在《西游记》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将禅林寺庙的住持或是出家的师父称作“方丈”。这个名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古时印度寺庙的僧人大多住在一起,而僧房大多是一丈四方之室,故称之为“方丈室”,后来便慢慢演化为指住持的居室,而今天就成了对禅林住持或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也就是说,唐朝时期应该还没有方丈。

7/“三宝殿”是什么?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三宝殿是什么地方呢?三宝殿是佛教用语。三宝即佛、法、僧;三宝殿就是佛、法、僧的主要活动场所。佛是指佛像代表的神佛,法是指佛教经典,僧是指僧侣。三宝殿就是指举行佛教活动的的场所,如大雄宝殿;法就是存放经卷的藏经阁;僧是指僧侣休息的禅房。上述三个地方都是重要的佛教重地,闲杂人等都不得入内。所以,没有重大的事情不能进入三宝之地,“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渐渐成为习语。

8/佛教的出家人为什么叫“和尚”?

“合”即忍耐和顺从的意思,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认为,人间一切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都是来源于人的各种欲望;为了超脱这种痛苦,必须清除这种欲望。佛教反对斗争,主张修行,忍受痛苦,调和斗争,而“合”就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佛教僧侣与世无争,终身修行,就是崇尚“合”的人。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合为尚”,即崇尚和谐。

9/和尚为何要吃素?

我们一直以为,和尚吃素理所当然是佛经的要求。其实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经中的禁荤——念作“熏”,意为气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葱等。我们如今说的肉,在佛经中称作“腥”。事实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萧衍最早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这是一个笃信佛教、向往出家的皇帝。他认为,经书中的“戒杀生”,必须是在戒吃肉的环境下才能从根本上实行。所以,他下旨提倡全民吃素,并规定和尚不准吃肉。就连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面粉做的“猪肉”。另外,现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据情况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么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实在一些条件下允许吃肉。就是现在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里,和尚还都是可以吃肉的。

10/“荤”是指肉食吗?

“荤”最初其实是指蔬菜。通常认为“荤”是指肉食,荤菜指的就是用肉类做成的菜;实际上,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误会。“荤”和肉无关,“荤”指的是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经常说的“五荤”包括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佛教徒禁止吃荤,就是指的这些有特殊味道的东西。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吃过这类食物的时候,嘴里会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后再诵经或者祈祷,会对神明不敬。之所以会将荤误认为肉类,是因为戒荤作为佛教的戒律,在传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演变。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发现和尚不吃肉,由得知他们“戒荤”,便将肉和荤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就成了普遍接受的习惯。

11/“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就大错特错了。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10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作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是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齐律》曰:“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把以上10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的进一步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

1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是“浮屠”?

“浮屠”是“佛陀”的别称,这个别称的出现源于不同的音译,这个词在梵文中写作“Buddha”,简称“佛”。“浮屠(佛陀)”的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凡是自身达到大觉悟、帮助他人觉悟、修行达到圆满的人,都可以成为“浮屠”,即佛。而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并不是佛的意思,它是来源于一个翻译的错误,将“佛塔”一词错误地也音译为了“浮屠”,所以佛塔也被称作浮屠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救人一命,胜于建七层佛塔。在佛教教义中,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3/“九泉”为什么指阴间?

“九泉”并不是指9处泉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很深的泉”;而是泛指很深的地方。这个词是由古代的劳动人民打井的经历得来的。在打井打到很深的地方时,会打出泉水。由于井底有一些泥土,在泉水刚开始涌出的时候呈现黄色,就被称作“黄泉”。当时的人们认为,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所以黄泉就成了阴曹地府的代名词。“9”是最大的个位数字,在古代是“很、极、最”的意思,两个词结合就是“最深的黄泉”,于是“九泉”就成为了阴间的象征。

14/看破红尘的“红尘”指什么?

在汉朝作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阗城溢郭,旁流百里,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在这里是形容大城市的闹市区飞舞的烟尘。所以,古时把繁华热闹的地方比作红尘。久而久之,这种比喻的意义日渐宽泛,因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多与纷争于享乐有关。而出家的人都说自己“看破红尘”,一般就是指看破了繁华的人世。

解密:读《西游记》需要知道的14个佛教相关知识

1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吗?

由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多数人自然而然地会以为唐朝是以佛教为第一教派。然而事实上,李唐时期,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还是道教。唐高祖李渊曾对三教排序:一是道,二是儒,三才是佛。李渊还曾炒作自己便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李聃虽不是道教创始人,却被尊为其代表人物。于是,道教就顺理章地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第一宗教以及重要政治工具。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道士数以万计。在如此浩大的道教背景下,不但身为帝王的李家子弟们崇奉道教、重用道家人士并积极参与“练丹”之事,连身为皇室的公主们也热衷其中。在《新唐书》不完全记载的198名唐朝公主中,有14人经历过道士生活,占有率7.07%。这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相当高的数据,由此也可见道教在唐朝的兴盛。

2为什么佛教在出现的几百年内都没有经典?

佛教的教义就是佛陀的思想,这些交易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一开始是采取偈颂的形式,后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直到佛祖释迦牟尼死后几百年,他的思想才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此之前,由于口口相传会出现各种错误或者误解,佛教已经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教派,其中主要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大乘教派。

3“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原本是天蓬元帅,唐僧根据佛教经典中的“八戒”为其取名。那“八戒”指的都是那些呢?八戒并不是僧侣的戒律,而是为在家的佛教徒制定的戒律,包括:不偷盗、不杀生、不淫乱、不饮酒、不妄语、不睡高广大床、不化妆、不看歌舞及过午不食。佛教的戒律很多,出家的僧侣较为严格,而在家修行的俗家弟子做到上面的八戒也实属不易。猪八戒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就屡次犯戒,并且出现很多滑稽的场面。

4“观音菩萨“为何又称”观世音菩萨“?

我们日常所说的“观音菩萨“,又经常被人称作“观世音菩萨”。这是何故呢?观音菩萨是佛经中的一位菩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量的梵文佛经也被众多信徒翻译为中文,其中观音菩萨便是由梵文意译过来的。其实,它最初的译名正是观世音菩萨。到了唐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才讳略称作观音菩萨。

5“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少年时,乔达摩?悉达多就离家开始了修行。他走入丛林苦修,后走出丛林,饱尝人间的疾苦,受到各种历练。到29岁,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6为何称禅林住持为“方丈”?

在《西游记》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将禅林寺庙的住持或是出家的师父称作“方丈”。这个名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古时印度寺庙的僧人大多住在一起,而僧房大多是一丈四方之室,故称之为“方丈室”,后来便慢慢演化为指住持的居室,而今天就成了对禅林住持或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也就是说,唐朝时期应该还没有方丈。

7“三宝殿”是什么?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三宝殿是什么地方呢?三宝殿是佛教用语。三宝即佛、法、僧;三宝殿就是佛、法、僧的主要活动场所。佛是指佛像代表的神佛,法是指佛教经典,僧是指僧侣。三宝殿就是指举行佛教活动的的场所,如大雄宝殿;法就是存放经卷的藏经阁;僧是指僧侣休息的禅房。上述三个地方都是重要的佛教重地,闲杂人等都不得入内。所以,没有重大的事情不能进入三宝之地,“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渐渐成为习语。

8佛教的出家人为什么叫“和尚”?

“合”即忍耐和顺从的意思,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认为,人间一切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都是来源于人的各种欲望;为了超脱这种痛苦,必须清除这种欲望。佛教反对斗争,主张修行,忍受痛苦,调和斗争,而“合”就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佛教僧侣与世无争,终身修行,就是崇尚“合”的人。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合为尚”,即崇尚和谐。

9和尚为何要吃素?

我们一直以为,和尚吃素理所当然是佛经的要求。其实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经中的禁荤——念作“熏”,意为气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葱等。我们如今说的肉,在佛经中称作“腥”。事实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萧衍最早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这是一个笃信佛教、向往出家的皇帝。他认为,经书中的“戒杀生”,必须是在戒吃肉的环境下才能从根本上实行。所以,他下旨提倡全民吃素,并规定和尚不准吃肉。就连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面粉做的“猪肉”。另外,现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据情况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么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实在一些条件下允许吃肉。就是现在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里,和尚还都是可以吃肉的。

10“荤”是指肉食吗?

“荤”最初其实是指蔬菜。通常认为“荤”是指肉食,荤菜指的就是用肉类做成的菜;实际上,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误会。“荤”和肉无关,“荤”指的是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经常说的“五荤”包括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佛教徒禁止吃荤,就是指的这些有特殊味道的东西。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吃过这类食物的时候,嘴里会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后再诵经或者祈祷,会对神明不敬。之所以会将荤误认为肉类,是因为戒荤作为佛教的戒律,在传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演变。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发现和尚不吃肉,由得知他们“戒荤”,便将肉和荤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就成了普遍接受的习惯。

11“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就大错特错了。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10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作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是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齐律》曰:“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把以上10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的进一步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

1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是“浮屠”?

“浮屠”是“佛陀”的别称,这个别称的出现源于不同的音译,这个词在梵文中写作“Buddha”,简称“佛”。“浮屠(佛陀)”的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凡是自身达到大觉悟、帮助他人觉悟、修行达到圆满的人,都可以成为“浮屠”,即佛。而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并不是佛的意思,它是来源于一个翻译的错误,将“佛塔”一词错误地也音译为了“浮屠”,所以佛塔也被称作浮屠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救人一命,胜于建七层佛塔。在佛教教义中,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3“九泉”为什么指阴间?

“九泉”并不是指9处泉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很深的泉”;而是泛指很深的地方。这个词是由古代的劳动人民打井的经历得来的。在打井打到很深的地方时,会打出泉水。由于井底有一些泥土,在泉水刚开始涌出的时候呈现黄色,就被称作“黄泉”。当时的人们认为,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所以黄泉就成了阴曹地府的代名词。“9”是最大的个位数字,在古代是“很、极、最”的意思,两个词结合就是“最深的黄泉”,于是“九泉”就成为了阴间的象征。

14看破红尘的“红尘”指什么?

在汉朝作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阗城溢郭,旁流百里,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在这里是形容大城市的闹市区飞舞的烟尘。所以,古时把繁华热闹的地方比作红尘。久而久之,这种比喻的意义日渐宽泛,因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多与纷争于享乐有关。而出家的人都说自己“看破红尘”,一般就是指看破了繁华的人世。

西游记里巨灵神是什么地位?以力量著称的他排在第几?

8.巨灵神

巨灵神是天廷出场率很高的一员战将,虽然很少打过胜仗,但一般有什么力气活儿都是他去干,据说古代曾发生洪灾,因受到高山阻隔无法入海,洪水泛滥导致世人疾苦,玉帝于是派遣巨灵神将下凡将群山搬走,才将洪水疏通。《西游记》中巨灵神出场时是以托塔天王帐下战将的身份,兵器是件沉重的宣花板斧,然而舞动起来却如凤凰穿花,灵巧无比。可见巨灵神的膂力之强,难怪能够担当先锋之职。

7.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复制体,可以说无论是相貌、法力、武艺、兵器甚至金箍都是一模一样,虽然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但真假美猴王一役中可以看出,这两只猴子绝对的实力相当,孙悟空能拿起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金箍棒,六耳猕猴一样能够拿得动。

6.孙悟空

孙悟空是天生地养的石猴,一出生就有灵气,又位列四大神猴之一,天生神力,学成法术后能够使用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定海神针,在他被压五指山时还有挣扎逃出的能力,若不是佛祖又追加了一道六字真言符,孙悟空恐怕真的能凭力量逃出五指山。

5.二郎神

二郎神在西游记里与孙悟空的实力相当,然而在《封神演义》里,二郎神已然肉身成圣,其法力底蕴比孙悟空都多了上千年,再加上有皇族血统以及身怀阐教法术神通,二郎神怎么也比孙悟空要强一些。再加上杨戬有斧劈桃山和担山追日的传说,因此将他排在孙悟空前面。

4.牛魔王

牛魔王是孙悟空的结拜大哥,他除了“平天大圣”之外还有另一个绰号,就是“大力王”,以力为名,足见牛魔王的力量受到了三界的认可,后来在火焰山一役中,牛魔王以一人之力单挑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足显其骁勇,当大哥的确是有叫孙悟空一声“七弟”的实力。

3.九灵元圣

九灵元圣本是太乙天尊的坐骑,更是西游第一妖王,他在玉华州前和竹节山中两战成名,第一战现出九头狮子的本体,把玉华州国王父子和猪八戒唐僧全都抓走了,第二战则是一个照面拿下了孙悟空和沙僧。要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手里的兵器加起来都有两万多斤,却被九灵元圣轻描淡写的打包带走,可见其力量之强。

2.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托着玉净瓶的形象,而这件玉净瓶在收服红孩儿的时候出彩了一回,当时菩萨将这宝瓶往水里一扔,就装来了五湖四海之水,孙悟空来举时,任凭使出多大力气,都有如蚍蜉撼树,玉净瓶纹丝不动。然而观音菩萨却能轻松托起,此等力气根本无法估量。

1.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乃是西天雷音之主,万佛万法之尊,翻手能降齐天大圣,覆手能擒金翅大鹏,其力定然冠绝三界,无人可及,即便是观音菩萨也无法与如来佛祖比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ushi20.com/ertong/116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